NGO小組第三次參訪:苑裡掀海風

Chang Sui-feng
Nov 24, 2022

--

一、參訪背景

1.參訪成員:

|厚德書院:

人社23 張穗風/化工23 吳冠勳/資工23 莊涵盛/數學23 李秉諭/英教23 王允康

|載物書院:

生科25 王若榛/人社26 許庭語

|其他參與同學:

化工碩一 蔡尚佑/動機23 洪祥祐/人社23 許璦翎

2.參訪時間:

2022年11月13日(日)

3.參訪地點:

苑裡掀海風(358苗栗縣苑裡鎮新興路35巷22弄32號)

在艷陽高照、萬里無雲的苑裡,一行人於振發帽蓆行的磚牆前合照。(photo credit: 許庭語)

-

二、參訪心得

庭語:

說到苑裡,你會想到什麼?

先說說我自己對苑裡的印象,經過苗栗時,接觸大概只有下苑裡交流道,朝聖垂坤食品,對苑裡的印象就是滿滿的鄉村味道與純樸,沒有其他多餘的想法。 然而,這次這次的走讀讓我更深入的與這片土地進行了對話。

初次見到苑裡

來到苑裡之前,在搜尋引擎上打上「苑裡」兩個字,出現的結果都是商業化形成的觀光景點,毫無新意的咖啡廳、渡假飯店、私人餐廳,我感到非常惋惜,這真的是這個小鎮想要表達的嗎?

剛來到苑裡,安靜、舊式感的車站,走出來沒有高樓大廈,有著寬廣的街道與溫暖的居民。在陽光底下閒逛著這個小鎮,路上也沒有擁擠的塞車景象,整體的氣氛非常輕鬆。我們一群人走在街道上觀察著,選舉的廣告、小吃、紅磚、小平房,實在非常愜意。

認識苑裡掀海風

在一個海邊小鎮,有一群年輕人正在創造生機。我們來參訪了致力於在地創生的團隊「苑裡掀海風」,他們正在努力重建一個地方的文化自信,為苑裡這個靠海小鎮帶來生機。而最具代表性的基地,隱藏在苑裡街道裡面的一間文青書店-苑裡掀冊店,有質感的店內設計,二手傢俱與木頭搭建出來的裝潢,非常溫馨。在新式裝潢裡面散發出了古老的舊式味道,我很喜歡這裡!

觀察了這裡的佈局與活動,聽了導覽者的介紹,自身也非常有感觸。掀冊店顛覆一般書局的想像,它是一個跨領域、讓人實際對社會有感知的書店。不像書局一般無趣且古板。書架上的讀物聚焦於社會人文與文學,精彩的主題書展,獨到的選書眼光,將不同領域的書擺放在一起,讓來這裡不同背景的人互相碰撞與交流。

我們時常被科系與自身背景給限制住,然而在這裡,會看到許多可能性。導覽者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創生工作者與小志工,都是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科系的人士。只要有愛、有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與想法,都能夠一起創造不一樣的小鎮,重建獨特的苑裡。 這裡就像另類的里民服務中心一樣,來這邊閱讀增進視野,享受苑裡的氣氛,參與各種在地復甦行動,將對這片土地的愛延續下去。

深入走讀,顛覆了一些想像

走讀期間,導覽者就像苑裡的母親一樣,有自信地介紹這裡的一切。哪一個角落正在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夠清楚的說明給大家。第一站在市場的轉角處,因為火災而正在整建的建築,斑駁的紅磚和結構,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產物,然而正在面臨整建計畫的辯論。而如何讓這個地方重生與復活,我認為居民的向心力佔據了很大一部分。而這時候,熱情的攤販看到我們一群外地人來到這邊,非常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苑裡有什麼特色,看得出來,這位媽媽對苑裡是如此的熱愛與期待。

接下來到了「天下老街」,這條路的開發,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學過的「林爽文事件」所留下的,他呈現的街道寬度、建築,都反映了該時期的社會事件與文化展現。這個老街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老街特色」,我很喜歡這條街道的寧靜。為什麼這樣說? 它顛覆了一般老街的想像,我們所認知的老街必備條件,紅磚屋、好看的巴洛克建築、非常多現代化攤販、咖啡廳、幾家很漂亮的名產。然而,這條街道,它沒有這些商業化的產物,老街的定位圍繞在滿足居民基本「生、老、病、死」的需求,診所、生命禮儀、移工仲介等,矮小的平房和舊式的建築,讓街道看起來格外純樸與平靜。

後來在觀賞了街上更有歷史痕跡的房子,牆壁的組成包含貝殼和稻殼,觸感與觀感極為有特色。紅磚砌牆也非常漂亮。這個地方的每一位居民,留下來守護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對這片土地的愛與信仰,為什麼要一直守護著看起來如此平凡的地區,想必在這邊找到答案了。

我們來到了振發帽蓆行,藺草的香氣圍繞在我們身邊,聞起來非常舒服。我們聽著關於藺草的故事與工藝手法,試戴店內各種漂亮的帽子。「在苑裡,六十幾歲以上的女性小時候都做過藺草編織。」藺草編織這項地方傳統技藝,已經有了百年歷史,藺草編織是當地相當重要的地方產業,但台灣工業興起,手工編織已經漸漸被機器取代,藺編技藝漸漸失傳,藺草的種植農民也沒有意願進行下去,這項產業產生了隨時失傳的危機。而苑裡掀海風為了延續這項傳統技藝,在苑裡尋找藺草苗,並向農民請教種植方法進行藺草復耕。我們摸著一種種不同編織手法製成的工藝品,不停發出讚嘆。沒有來到苑裡,我不會理解到這塊土地特有的藺草歷史,也永遠體會不到這個產業的重要性與獨特。或許,大家都可以來這邊走訪,讓這個產業流傳下去,讓大家更了解這神奇而美麗的地方。

對教育的想像,或許我們應該這樣做

這一趟走讀,我不僅對歷史故事更加理解和加深印象。更激發了我對於在地創生議題的求知,我想了解更多關於台灣每個角落的故事,體會不同土地上的人文風情與歷史故事。或許,學校教育應該也要這麼做。社會科的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孩子吸收課本知識,並且展現在那無意義的紙本考試上,過幾週後便淡忘它。如果能讓學童實際去深入共感自家土地的風情,激發他們對於「家」的想像,或許教育環境會變得更不一樣。愛上這個社會,也更愛自己的家鄉,將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達成了永續的傳承。

-

祥祐:

苑裡,是一座沒有探訪過的小鎮。陌生,卻和一群熟悉的人伴遊至此。 打打鬧鬧的,把握住大學最後嬉戲的時光。

風車與這座城市交織,從反風車到返鄉青年,海邊卻依然存在轉呀轉的葉片。 風車儼然是這座大安溪口北側小鎮的標誌。

踩著單車,輪子轉呀轉。從市中心轉到緊鄰的田埂路。

一畦畦的田地,灑滿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擺。

友人們說,比起都市這裡悠然的步調很適合生活;比起鎮中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裡更為寬闊。

而我,究竟比較喜歡什麼樣的空間呢?

是小鎮吧。小鎮的步調、鄉村的寧靜,我感受到的是內心和身體的驚嘆、放鬆、享受,特別是當我駐足海邊回首望向小鎮的方向,才發現是一整片山脈劃過眼前。

覺得自己經常把山和海,畫的好遠好遠,但其實他們一直都伴隨著彼此。

苑裡的金黃稻田。(photo credit:洪祥祐)

-

尚佑:

走入「掀冊工作室」,店中瀰漫著書香及咖啡香,這裡為苗栗青年在對抗風力發電之後,所建立起聯繫感情、維持精神的據點。

從這裡出發,姊姊敘說著當初抗爭的來龍去脈,那些志同道合的苗栗青年們,不辭路途遙遠,憑著滿腔熱血,成功讓政府聽見他們的訴求。

但,之後呢?

如果就這麼曲終人散,那豈不是很可惜?

目前工作室坐落在小巷中,既是書店、咖啡廳、文化活動場所,更是聯繫街坊里民感情的據點。當初勇於爭取權益的精神,逐漸和日常生活合而為一。

掀冊工作室。

和人們生活最親密的地方大概就是市場街道了吧!

走進苑裡在地市集,感受最純樸的在地特色:賣菜阿姨熱情和我們打招呼,當地麵店特有的沙魚丸、街道上特殊的對聯,以及藺草專賣店出神入化的編織技術,都令我們印象深刻。

姊姊還帶我們造訪郭芝苑老師故居,傳統的老式建築,搭配上室內懷舊的樂曲、古老的樂器,彷彿帶領我們回到當初那個最最純樸的時代。

不論是前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抑或是當代年輕人所掀起的新浪潮,我們都能清楚感受到它向我們訴說著:「Here is 苑裡! We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ces!」

郭芝苑故居。

此次的探訪,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延續精神」。

把一群人聚在一起是容易的,但重點是,曲終一定要人散嗎?

當有人願意跳出來,把精神具體化、生活化,深植街坊里民心中,不論是否有大型動員,大家的感情依然聯繫在一起。

「人與人的連結,永遠是在地文化最要的部分!」

-

秉諭:

我過去曾經參與苑裡掀海風的活動,對於他們也有點好奇。由於長期有在關注該團隊,因此我也注意到團隊創辦人之一有參與這次選舉,讓我有點意外,和我過去接觸的地方工作者不太一樣,我也帶著這份好奇去到了掀海風。

這次再次去到掀海風,讓我能透過工作人員的導覽,再次詳細觀察苑裡這個小鎮的風貌。上次的活動我只聽說苑裡有藺草工藝,和看到一些老建築,這次則實際聽到了苑裡發展的故事,也到了藺草商店更詳細了解藺草工藝的內容。

在導覽的過程中,講師也和我們提到團隊夥伴參選的原因,認為有很多事情必須在體制內改變,我也很認同這個看法,尤其我認為在苗栗這樣特別的政治環境中,真的需要有人從源頭改變。

這次的行程讓我收穫很多,除了對苑裡的認識,也了解苑裡掀海風團隊的組成和他們的理念,結束後我們也實際去看看海邊的風力發電機,體會他們最初關注的議題。苑裡掀海風真的是很用心的地方團隊,也希望他們這次競選能順利。

在苑裡風機下觀察現場。(photo credit:李佳軒)

-

若榛:

這次的苑裡走讀,是由苑裡掀海風所提供的活動。在這次行程裡,我看見了一個鄉村的興盛與衰落,以及這裡的生老病死。同時也見識到苑裡掀海風是如何作為青年返鄉的力量,繼續推動苑裡在地的各項活動或是議題,讓這片土地不會成為一灘死水,最終只能消亡。

在經過一整天的行程後,覺得苑裡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地方。還好在當初反風機的時候,有這樣的契機讓年輕人回來,重新注入這裡的年輕能量。如果沒有這些人回來,或許再過些年,苑裡將會不復存在,這片土地所流傳的故事也將會失傳。

這次走讀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藺草產業,透過老闆娘的解說,才知道一頂藺草帽的背後,有採收工人的辛勞,更有專業的師傅所獨有的手藝,讓我看見每一項工藝品之所以貴的原因為何。或許很多時候,在看見一件事物的表面後,不要過於急促地用自己的知識去評判,應該要去仔細探究背後的原因,才能看到與自身不同的世界。

掀冊店名牌。(photo credit:許庭語)

-

涵盛:

苑裡掀海風是苑裡在地的一間獨立書店。店內除了有各種書籍、對在地文化的介紹文獻之外,令人意外的,有許多狀似被遊玩過,還沒有機會被收納整齊的玩具。果然,不久之後,就看到了一些沒有被手機束縛的孩子們來這邊摸索玩具的玩法,同時也讓家長們在周末的下午有機會從照護孩子的責任中解放半响。

回顧過去,我們與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訪談,大致對環保團體的生態與挑戰有了一些概念;也曾在花蓮的五味屋與當地的學童與志工,一起動手進行二手物資的販賣。

相較之下,這次對於苑裡掀海風的拜訪,也許是因為錯過了活動的季節,好像就缺少了一些像是個人經驗的分享,或是能夠實際參與NGO事務等等更深度的互動。不過,這也給了我機會好好去觀察掀海風到底是一間什麼樣的地方。

在本次參訪之前,我其實一直對於「獨立書店」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沒有甚麼概念。但是在導覽活動結束之後,大家在店內納涼休息時,店內正以繪本為素材,吸引在座的兒童去理解並且使用台語來回答講者的提問。

此時,我才突然發現,其實,書店就是一個收納各種想法,並且能夠將這些想法傳遞給他人的場所。獨立書店則是更有目的性的,想要去推廣某些值得被我們看到,並且成為我們思維一部份的思想。我才了解為甚麼當初苑裡的青年們,在2013年因為反風車運動而凝聚起來之後,要把日後聚集的據點以書店的方式經營,同時又兼具了對在地文化導讀等等推廣在地文化的業務。

我想,掀海風賣的不只是書,更是在嘗試讓更多人,起碼讓在地居民去接觸到苑裡在地的文化,而有機會認同這個地方的價值,並且做出貢獻。所以掀海風才能和全台灣各地方的人們都能結下緣分,並且在有事件發生的時候,能集結眾人的力量,一同維護自己認同的價值。

-

璦翎:

沾染藺草清香的記憶

回想著走讀體驗,記憶的每個片段都沾染了藺草清香。台南也產藺草,只有苗栗苑裡藺草的尾端是三角形,聽到這,我才想起每年寒暑假跟著母親回台南,臥室裡那股無法言說的清香,原來就是藺草呀。

在苗栗苑裡,這個我第一次前往,之後也未必會再踏上的土地,我卻意外獲得了述說生活記憶的語言。如果用傳統/現代將臺灣對切,那麼生活中失去語言的人事物,或許都被封存在傳統的那一半。藺草編織是苗栗苑裡的珍貴技藝,有些複雜技法留在老師傅的手上,因為各種條件限制,或許再也無法傳承下去。

社會急於奔向未來,棄下肩上扛著的傳統重擔,我以陌生、疏離、失語的姿態在日常中游移。「不知道就算了。」臺灣的身影漸漸淡去,只因用來認知、記憶的語言,被現代的急躁拋在後頭。

結束了走讀體驗。記憶沉睡已久,隨之在捎來藺草清香的風中甦醒。我俯身拾起那些被遺落在生活中的碎片,學會用新的,也是傳統的語言,述說那淡去的一切。

尾端為三角形的藺草。(photo credit:許璦翎)
振發帽蓆行正門口。(photo credit:許璦翎)

-

冠勳:

這次NGO小組的目的地是在苗栗苑裡生根的青年組織苑裡掀海風。火車鄰近苑裡時,沿途的風車,一柱柱屹立在海岸線與農田周圍。

苑裡掀海風

到了苑裡的掀冊店,由美樺帶我們導覽今天的走讀,透過「街區博物館」的概念,把苑裡的店家串起來。

美樺說,苑裡回鄉的青年少,當年苑裡反瘋機(反對風力發電機組)運動時,由於風機太多、離居住地太近,太吵,並且由於離廟宇等信仰中心太近,因此有破壞「風水地理」說法的出現等等,讓當地人決定開始反對風力發電機組。

年輕人看見長者們在台北絕食抗議等等,意識長者們抗議方法太少後,年輕人們帶長者們,開始用現代的方法抗議,像是透過網路平台、遊行、舉辦活動等等,開始讓更多人看見苑裡的現況。

但隨著抗議的結束,年輕人們開始回到自己的生活,再次離開故鄉苑裡,而有一群希望年輕人不要像消防隊一樣,「有事了才回來」的人們,開始努力在苑裡紮根,希望不要浪費這次動員的動能,成功把年輕人們留在苑裡這個地方,於是開始有了苑裡掀海風。

在密集的田野調查下,苑裡掀海風透過募資出版了非營利刊物《掀海風》,內容包含友善農業、走讀推廣、海風季等等。並且在因緣際會認識台北創咖啡的老闆後,才有了現在常態的書店基地掀海冊,不時會舉辦影展、國際書展等等。並且掀海冊希望打破地方對書店的想像:不賣文具、教科書,並且有各式領域的書籍,以及提供遊樂區,以對應回鄉育兒的地方父母需求。

另外廣告一下,今年的海風季延期到聖誕夜(12/24)喔~

苑裡風光

出了掀海冊之後,我們來到了位於天下路的菜市場古蹟,在2018年遭遇了火災後開始重建、加固。美樺跟我們介紹了在當時日治時代背景下,市場所選用的特別建築工法,以及所選用磚頭的特色等等,以及後來苑裡居民共同決定市場內部設計的過程。這裡就賣個關子,讓大家親自來現場,親眼看著市場,並親耳聽市場重建過程的各種故事嘍~

苑裡的老街不像台灣其他地方的制式老街一樣,在各個地方樣板式的複製出為觀光客服務的「觀光老街」,而是記錄著過去開發歷程、在械鬥過程發展出商業中心與信仰中心的分離、經過日治時期因應關刀山大地震後的重新規劃、以及現在為了當地居民服務的各種產業所組成的特色老街,紀錄了苑裡人的生老病死。

在苑裡留存的老屋,保留著當時流傳下來的房屋設計:左右開的門,上下開的窗戶等等,和現代的設計不同,別有一番風味。而當地的大門旁邊總會貼著大大的的客製化春聯,不像一般制式化的「招財進寶」、「三陽開泰」等等的,而是會隨著該戶人家的職業、姓氏等等而有著不同的內容,而大小也不是單純大就好,而是在尺寸上有特別的講究,會對應特殊的吉祥數字來設計。

苑裡老屋,以及當地客製化的對聯。

藺草技藝

到了苑裡,就必須來當地傳承至今的帽蓆行,除了藺草傳統技藝傳承下的製品,也有老技術隨著時代所製作出的潮流時髦單品,在享受藺草芬芳清香、通風透氣涼爽的特殊穿戴感以外,也可以對台灣的傳統技藝有著新的感受。

藺草製作的編織品,和一般竹編的產品相比,有著排水、透氣、涼爽以及爽藺草味等特別的特性。

國寶郭芝苑老師故居

最後在國寶郭芝苑老師的故居,一邊認識郭老師的生平,一邊聽著郭老師留下的作品,結束了今天的走讀活動。

組員在郭芝苑故居裡頭觀賞展覽,或在故居內閒晃。(photo credit:許璦翎)

這次在苑裡,認識到了苑裡當地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老街,訴說著只屬於苑裡的故事,而在市場古蹟的遺址,則看到了居民地方參與的可能性。這裡的居民也十分熱情,途中在美樺為我們導覽的時候,還有一位媽媽熱心地跟我們介紹苑裡當地必去的小吃、景點,這是在新竹很難遇到的人情味呢~

-

允康:

首次進入苑裡掀海風,乍看之下是間書店混合著咖啡廳,與自己想像中推動社會運動的在地組織那種滿桌文件與文宣的形象不同,倒比較像沙龍的空間,給人一種親近、生活感重且想花時間停留的感受。後來理解到這樣的空間規劃具有巧思,除了能讓在地人有個地方聚集、對談,設計兒童的遊玩區也有針對到需要帶小孩的家長們,藉此吸引年輕人進入,可能甚至加入。以一個地方組織在推廣理念上,苑裡掀海風將在地人以被動的方式聽到他們的聲音之外,透過空間的定位讓人主動進來接觸,是個有趣的做法。

苑裡掀海風的兒童遊玩區,既可讓在地家長將小孩托育在此,也可讓小孩暫時擺脫智慧型手機的吸引,是個好設計。

-

穗風:

之前看到班雅明的文章,讓我突然洞悉一個道理:「透過批判和世界關連」。有些大學生可能會疑惑,自己的角色是否僅僅在校園中認真讀書,而無法為社會帶來積極、良好的轉變。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因人而異。我的回答會是:若想為社會帶來積極而良好的轉變,先從走出校園、認識社會做起。唯有親眼目睹現場,才能帶來除了說理之外,和地方及議題的情感連帶。地方及議題開始不再自外於個人,而漸漸像是自己的份內事一般,會對現狀感到不滿,想要以行動和論述改變社會。這是和世界關連的起點。

掀冊店外頭的玻璃窗,有著用白板筆寫上的新詩。(photo credit:許璦翎)

--

--

Chang Sui-feng

張穗風,美濃山下客家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學士,主修為社會學。研究興趣為能源與環境,期許能帶著社會學專長,佐以地理學視野投入鄉村研究。目前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學習人文地理學,同時對自然地理學和地理資訊科學保持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