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小組第四次參訪:旗美社大

Chang Sui-feng
Feb 22, 2023

--

一、參訪背景

  1. 參訪成員:

厚德書院:人社23 張穗風/化工23 吳冠勳/資工23 莊涵盛/數學23 李秉諭/英教23 王允康/物理23 黃品毓

2.參訪時間:

2023年2月9日(四)-2月11日(六)

3.參訪地點:

旗美社大(842高雄市旗山區樹人路21號)

和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前合影留念。

-

二、參訪心得

冠勳:

本次參訪的目的地是旗美社區大學,其橫跨高雄市旗山、美濃、杉林、甲仙、內門、六龜、桃源、茂林、那瑪夏等9個區,是全台範圍最廣的社區大學。旗美社大成立於2001年,為台灣第一間「農村型社會大學」,定位為「在農村的行動型社區大學」,面對的是人口密度低、且在台灣文化上「被放棄」的農村社會階級,讓具有失學遺憾的末代農民們,有得以一圓「大學夢」的機會,得以繼續進修。相對於其他社區大學,旗美社大具有更敏銳的「農村問題意識」,對於「農村」的想像不僅僅止步於「農業」與「農民」,而是一個完整的生活文化載體,因此開設於旗美社大的課程,都具有「服務農村」的功能,並開設了生活藝能等多元課程,以提高農村之學習意願及生活品質。

本次參訪從參與位在旗山文化園區的循環經濟【維修魂!維修職人展】旗山特展開始。由國立中山大學的USR計畫「城市是一座共事館」在2019年串聯南台灣的社區大學、維修志工等等組成【南方維修聯盟】。從開幕時正揚校長的演講可以知道,高雄占地遼闊,從各區到高雄市區的交通時間其實不短,也不方便,因而將位置選在旗山進行展覽,對高雄的民眾較為友善,更容易到達也較可能達到其策展的目的之一:讓更多有在使用農機的人看到。

劉桑的電風扇,在維修後,繼續搭載著家人記憶。(photo credit: 吳冠勳)

我參訪的主軸是「熱情」,想趁大學階段,多看看不同工作的人是如何將自身能力貢獻社會、選擇從事這樣工作的理由為何、以及其熱情之所在。本次很幸運剛好校長有時間,能夠參加訪談,我很喜歡訪談過程中,正揚校長提及「知識」與「看法」的差別,點出了實地參訪重要的準備工作與收穫:了解參訪對象過去的事蹟,並詢問「理由」。我個人覺得,以此來理解不同人之間的價值觀,並增加視野與人生的可能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很喜歡校長在提到社大的學員們擁有的可能性時,那種雙眼發光的感覺。

過去曾聽過NGO、NPO組織常常遇到高流動率的問題,在和大賴訪談的過程中,認識到旗美社大誕生了良好的交棒文化,會好好把工作內容、人脈等等需要的能力與資訊交棒給下一個接任的人,讓組織可以繼續運作。也聽佳妮提到,羅東社大的公共論壇做得很好,有機會要去羅東社大認識認識!

感謝校長的引導

感謝大賴為我們的安排

感謝佳妮和我們的分享

對於認識一個人,比起單純的閱讀、理解,一個活生生的人在面前展現出的生命力、對喜愛事物的熱情,還是更讓我著迷。

工作人員講解維修展。(photo credit: 張穗風)

-

允康:

本次有幸參訪旗美社區大學,特別的是,這是一所將自身定位為「農村型」的社區大學,並強調課程走入當地的脈絡。這個特色在早上參與「維修魂_修理職人特展」的開幕時一覽無遺,透過維修職人與學員的直接互動,共同學習農具、家電的維修,確實將學習融入了農村的生活情境,這是在一般學術性大學所觀察不到的景象,也讓我不禁羨慕這樣的氛圍。

下午直接到辦公室與社大成員們交流,隨著張校長帶領討論的深入,談論到「旗美社大與一般大學的差異」時,我想起全人學校所主張透過自身的好奇與興趣去引起學習動機,與社區大學類似;而一般大學,則是以學術或就業導向地培養相關技能。這主題讓我思考目前在大學系所安排與自身規劃下的學分取捨,以及對應的學習態度。儘管目前尚未有答案,但持續尋找中。很感謝這次安排的參訪與對談,期望往後能再交流。

美濃水橋上一景。(photo credit: 張穗風)

-

秉諭:

這次去到的組織是我過去一直很好奇的旗美社大,由於自己是教育背景,過去也曾經參與過類似社大的課程,因此對社大的營運與課程設計有很大的興趣。這次的參訪形式也和以往不太一樣,過去是用活動參與的方式,而這次是直接到辦公室對談,相對過去需要準備的也更多,但得到的回應也更加豐富,也更切入我們的需求。

這次我的問題比較聚焦在社大的課程,我很好奇在沒有既定課綱、教師資格也較無限制的情況下,課程是如何決定與規劃的?是由課程找老師還是找到老師後再討論課程?而我得到的回答是兩種方法都有,十足體現了社大的多元。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社大的同仁對旗山、美濃都有很深的認同,希望在能夠為自己生長的地方做些什麼,我們也有和他們分享對於其他NGO成員的觀察,並從個人層面了解他們對這份工作的想法。

位於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旗美社大農村交流所。(photo credit: 張穗風)

這次我們也有幸參與旗美社大在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的活動,能夠接觸到參與社大課程的學員和老師,發現社大的學生不一定是直接針對自己的興趣尋找課程,也可能在課程中看到自己的需求,而加入課程。社大學生也有課堂上常見的問題,例如先備知識不足跟不上課程,或是請假幾節就聽不懂的狀況,其實和大學生也有點類似,而社大老師如何在課堂中去解決這些狀況也是個有趣的課題。

最近幾次的參訪主要都是與地方議題相關的組織,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組織用自己的方式,從不同的方向為故鄉努力付出。在這些團隊中,我看見他們與居民深切的情感,也看見團隊讓地方產生的改變,或許就是經營在地多年的一大成果,讓我對這樣的組織有了更多興趣和嚮往。

維修講師在維修展結束後,熱情地和我們聊起他的維修經驗。(photo credit: 張穗風)

-

穗風:

最後一次參訪,以我的故鄉:美濃作為核心,不僅帶同學至旗美社大參訪,同時也規劃了兩次腳踏車走讀,一次是從美濃的人字山莊出發,沿美濃山下的福美路騎到旗山生活文化區,一次則是沿著永安老街,登東門樓,過水橋,自上庄到下庄,親自體會美濃的傳統生活景觀。

在美濃國中,巧遇於美中服務多年的劉昭能老師,和他聊了一些關於美中的歷史,以及美濃的傳統文化,令我們收穫良多。(photo credit: 張穗風)

在這次的參訪,我有兩個發現:

其一,我發現同學在旗美社大辦公室進行雙方分享時,神情是專注的,且開始將自身經驗帶入分享,這符合了我創立NGO小組的初衷:親自走訪現場,開闊人生視野,進而反思生涯規劃。

其二,我在規劃兩次腳踏車走讀時,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便編出路線,這代表旗美地區是個豐富的田野資料庫,走讀景點俯拾皆是,而我也有辦法將這些景點串聯成走獨路線。上次帶大學同學來美濃走讀已是大一寒假的家族體驗,我對美濃的關注卻不曾減弱。

在四次走讀中,我和NGO小組的同學都更加認識了NGO的組織現場,以及自己。不失為大學生活中珍貴的體驗。

往旗山的路途。於福美路上所攝。(photo credit: 張穗風)
一些在水橋上拍的照片。(photo credit: 張穗風)

--

--

Chang Sui-feng

張穗風,美濃山下客家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學士,主修為社會學。研究興趣為能源與環境,期許能帶著社會學專長,佐以地理學視野投入鄉村研究。目前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學習人文地理學,同時對自然地理學和地理資訊科學保持興趣。